- 魏海霞;李永涛;周健;王振猛;王莉莉;王先红;杨庆山;
为了更好的研究盐碱生境下柽柳人工林的生长状况与其耐盐生理特性的关系,对盐碱生境下的柽柳进行了生长量及耐盐生理特性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柽柳生长环境盐碱程度的增加,柽柳的生长量(高、地径)呈显著下降趋势;在中度盐碱(3.5‰)生境下柽柳叶片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较对照未见明显变化,在中高度(5.9‰)及高度(7.75‰)盐碱生境下显著升高;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升高,脯氨酸(Pro)含量较对照地块(0.2‰)呈倍数增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随土壤含盐量的升高均呈现升高的趋势。试验表明在高度盐碱生境中,丙二醛(MDA)、渗透调节物质及酶活性都达到较高水平,未见有因不耐受而出现下降的趋势,反映在柽柳的生长上,可见柽柳能长时间耐受高含盐量的生存环境,高盐(7.75‰)生境中植株因受盐胁迫影响出现了部分枯枝,但可以存活并缓慢生长。
2025年03期 v.55;No.278 1-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梁云;杜金涛;秦肖辰;杨亚玲;孙文香;姚丽霞;苏胜利;高广平;黄理圣;
为进一步提高国槐种子萌发能力,以国槐种子为研究对象,探讨种子大小和硬实程度对其吸胀和萌发的影响。通过不同初始温度(75℃、80℃、85℃、90℃)热水浸种24 h的方式将国槐种子划分为4个硬实程度。结果表明,大粒种子吸胀率高于小粒种子,且随硬实程度增加吸胀率降低。种子大小对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平均发芽时间影响不显著,但大粒种子形成的幼苗生物量及地上生物量高于小粒种子。随硬实程度增加,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逐渐降低,平均发芽时间逐渐增加,而初始浸种温度75℃有着高的幼苗生物量。在发芽率上,大粒种子随硬实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小粒种子则先升高后降低。因此,种子大小和硬实程度是影响国槐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选择大粒且硬实程度低的种子可显著提升萌发能力。
2025年03期 v.55;No.278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黄瑞昌;周佳豪;李怡瑾;王沙;李春华;
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生态效率影响因素,也能进一步提高湿地的生态效率并为全球湿地做贡献。本研究基于超效率SBM模型以及2016~2020年24个地区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县(市、区)土地资源生态效率;基于SFA回归,分析了影响城市土地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方向,并将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项剔除,从而得到更真实的生态效率值。结果表明:2016~2020年洞庭湖第1阶段初始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为1.0258,第3阶段调整后的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为0.9564,第3阶段结果和第1阶段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说明环境因素以及随机干扰项对土地的生态效率存在显著影响。
2025年03期 v.55;No.278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婧;杨建欣;年斐然;
本文发展了一种耦合方法用来构建和优化鲁甸县的生态网络。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提取生态源,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为支撑,研究鲁甸县生态网络,以增加生态源、垫脚石和修复生态断层点优化鲁甸县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生态源地的面积与生态斑块的重要性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利用景观指数法根据MSPA提取出10个斑块重要值最大的核心斑块作为生态源,能减少直接选择大面积斑块作为生态源地的误差,然后再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源间廊道。利用22个垫脚石、6个生态断层点和补充5个生态源对构建的生态网络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生态网络系统具有15个生态源地和104条生态廊道,廊道的网络结构及指标得到较大提升。研究成果能够对鲁甸县生态网络的确定和完善提供依据,使其合理地适应未来城市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
2025年03期 v.55;No.278 27-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静怡;张艳;李勋;
本研究以“9.5”泸定地震产生滑坡的林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以附近未受地震影响、林分结构相似的未滑坡林地植物群落为对照,分析地震对该地区植物多样性及植物地上部分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滑坡和未滑坡物2种条件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全域未滑坡立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高于全域滑坡立地的指数,Pielou指数则相反;(2)滑坡与未滑坡立地植物地上部分碳储量均表现为显著性差异,未滑坡立地植物地上部分碳储量均高于滑坡,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滑坡部分碳储量还在减少。
2025年03期 v.55;No.278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怡颖;高洋;莘晓玥;吕佳;张天慧;卢慧翠;杨金明;
为比较移动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与地基激光雷达(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结合定量结构模型(TreeQSM)进行地上生物量估算的差异,本研究以青岛农业大学城阳校区内26棵乔木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TLS设备Trimble X7及移动LiDAR设备LiGrip H120和欧思徕R8+对树木进行点云数据采集,通过去噪、地面点分类、根据地面点归一化和单木分割等预处理,利用优化的定量结构模型(Quantitative Structure Models, QSMs)构建单木枝干的三维几何模型,并提取树木胸径(DBH)和树高。结合树种的木材基本密度,将单木体积转化为地上生物量。结果显示:(1)移动LiDAR和TLS点云在TreeQSM建模的最优参数上差异不显著;(2)利用TreeQSM从TLS、LiGrip和R8+点云提取的DBH与实测值相比,线性拟合的R~2分别为0.945、0.926和0.942,RMSE分别为2.1 cm (5.9%)、4.4 cm (12.4%)和2.7 cm (7.6%),树高与无人机LiDAR提取结果相比,线性拟合的R~2分别为0.878、0.871和0.822,RMSE分别为1 m (4.6%)、1.2 m (5.6%)和1 m (4.6%);(3)利用LiGrip和R8+估算的单木地上生物量与TLS相比,线性拟合的R~2分别为0.913和0.955,RMSE分别为0.836 t (53.9%)和0.503 t(32.5%),一致性相关系数(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CC)分别为0.739和0.88。树干生物量的偏差小于树枝生物量,线性拟合的R~2分别为0.967和0.932,RMSE分别为0.04 t (10.6%)和0.036 t (9.7%),CCC分别为0.95和0.96。本研究表明移动LiDAR结合定量结构模型提取树木参数并估算单木生物量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TLS。当移动LiDAR点云精度更高时,估算结果更加准确。本研究为使用移动LiDAR开展单木及区域生物量估算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55;No.278 41-5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丽娟;陈文双;姜倩倩;牟文采;
在果园生草栽培模式中,以3种草种野豌豆、黑麦草、苜蓿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复合盐碱(NaCl与NaHCO3按摩尔比1:1混合)对3种果园生草草种种子萌发(发芽率、发芽势)和幼苗生长(生长量、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筛选耐盐碱草种。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期,随着盐碱浓度的提高,3种草种的平均发芽时间均呈延长趋势,而发芽率、发芽势均呈现下降趋势;在相同盐碱浓度下,黑麦草抗性最强,高盐碱下苜蓿基本不萌发。在幼苗生长期,随盐碱浓度的增加,3种生草草种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均呈现下降趋势,丙二醛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综合所述,耐复合盐碱性最强的是黑麦草,其次是野豌豆,最弱的是苜蓿。
2025年03期 v.55;No.278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娜;王海咏;闫家河;崔明杰;梁玉婷;孔胜利;杨启萌;王涛;
2015~2024年连续10 a定点灯诱监测和人工采集饲养,明确商河县有5种刺蛾:窄缘绿刺蛾Parasa consocia、中国绿刺蛾P. sinica、中国扁刺蛾Thosea sinensis、黄刺蛾Monema flavescens、黑眉刺蛾Narosa nigrisigna。首次确认窄缘绿刺蛾、中国绿刺蛾、黄刺蛾在济南商河1 a发生2代,中国扁刺蛾1 a主要发生1代,极少部分1 a 2代;明确4种刺蛾成虫羽化集中期、高峰期和幼虫危害关键期。提出了防治对策。
2025年03期 v.55;No.278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媛媛;李萌青;李梅荣;程家球;孙艳霞;洪立同;
川金丝猴是一雄多雌的重层社会结构物种,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社群行为。人工育幼的个体通过回归群体,可以学习更多社交技能和行为模式,但目前对于川金丝猴在人工圈养条件下回群引入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案例将一只人工育幼的川金丝猴引入群体,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群体中不同角色个体对引入个体的携带、理毛、抱持、挨靠、攻击、玩耍行为发生的频率和变化。观察发现,群体成员与IF成功建立社交关系,其中IF的亲生母亲AF1对IF的携带、挨靠和抱持最多,其次是SF。青年猴主要参与了与IF的玩耍行为,未观察到AM与IF有明显互动。观察结果提示建立一个贴近野外川金丝猴社群结构的川金丝猴群体,对于人工育幼个体回群的必要性,为灵长类人工育幼个体回群提供宝贵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55;No.278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李洋;张林;黄婕;王海晨;郑兴臣;冯军利;高锋;张新慰;
松材线虫病是全球最具破坏性的森林病害之一。病死木清理是其防治工作的核心措施,对控制疫情扩散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大疆T70运载无人机,通过实地实验系统评估了无人机在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中的应用效果,为运载无人机在松材线虫病病死木清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参考。结果表明,无人机运输单架次平均作业时间控制在4分30秒以内,平均载重量达55.3 kg,较传统人工运输效率提升58.8%,运输成本降低23.5%。无人机在复杂地形中表现出显著优势,单日最大运输量可达57株,且不受林区道路条件限制,能够精准到达人工难以涉足的偏远区域。但无人机运输也存在设备投入较大、受天气条件制约等局限性。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采用无人机与人工运输相结合的混合模式,以实现最优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2025年03期 v.55;No.278 71-7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松;付春辉;楚楚;
通过栽植苦楝隔离带和复叶槭诱饵树防治美国白蛾,2018年~2023年经过五年试验,结果表明:苦楝对美国白蛾有很强抗性,可作为多树种配置防治美国白蛾的非寄主树种,复叶槭是美国白蛾的喜食树种,对美国白蛾诱集作用显著,可作为多树种配置防治美国白蛾的诱饵树种。在新造杨树林的边行栽植苦楝隔离带或复叶槭作为诱饵树,能有效降低美国白蛾的扩散危害,提高杨树纯林对美国白蛾的自然控制能力,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025年03期 v.55;No.278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唐敬伟;乔文飞;亓新海;张学杰;樊守金;白晋华;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华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禾本科(Poaceae)假稻属(Leersia)新分布记录——蓉草(Leersia oryzoides(L.) Swartz.),迄今,山东省假稻属植物由原来的2种增加至3种。
2025年03期 v.55;No.278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淑诺;杨晓燕;杨子豪;张璐璐;
综合运用形态学、解剖学、化学成分分析对采自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地衣进行分类学研究,发现了5个福建省地衣新记录种,即莱氏串屑衣(Botryolepraria lesdainii)、柏树癞屑衣(Lepraria cupressicola)、小洞绒衣(Leprocaulon nicholsiae)、齿裂猫耳衣(Leptogium denticulatum)、布特氏树痂衣(Phyllopsora buettneri)。该文对这5个福建省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且提供了其形态特征图片。凭证标本保存于山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SDNU)。
2025年03期 v.55;No.278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永军;和银美;和向东;余丽芳;冉云花;
2024年5月21日,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康普管理所工作人员在石门关野外工作途中拍摄到1只头顶局部白化的棕顶树莺,经查阅文献资料,并通过视频、图片比对分析、专家鉴定确认该鸟为头顶局部白化棕顶树莺,该记录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棕顶树莺白化(局部)新记录。
2025年03期 v.55;No.278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